朋友到某城市出差,所住旅館附近有一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,每隔一段時間,就有幾輛霧炮車在監測點周邊作業,灑水車也頻繁出現。附近居民說,作業時段,監測點附近的空氣質量明顯有所改善。
我們常說,環境污染要從源頭上加強治理,但不能把這話給理解偏了,一開始就想方設法遮掩問題。監測站點采集的污染物質樣本,作為第一手的原始資料,對準確分析空氣質量情況,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,至關重要。如果只想著通過一些小動作,讓空氣質量指數更好看,這樣的“治理成效”只是數字政績、表面文章,注定無法對接公眾感受,群眾只會越來越不滿意。
治理最忌諱“假動作”,因為它會把所有努力引向歧途。改善空氣質量,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沒有什么捷徑可走,只能用“笨辦法”、下真功夫去治理。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,不隱瞞、不造假,對癥下藥,久久為功,才能迎來常態化的清新藍天。